2009年5月9日星期六

中国自主创新为什么注定不能成功

“自主创新”不可能是政府主导的创新,或者说,在政府主导下,就不可能实现自主创新。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创新必须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是在实验中持续思索、纠正、突破、完善的过程。但是,政府是强权官僚机构,当面对错误,它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反省和纠正,而会去坚持。政府的强势会推迟错误出现,结果是当错误最终不得不暴露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代价已经非常高昂。

第二、创新是自由思想的体现,是尊重科学规律的结果。然而,政府主导的事情,必定带入过多人为因素,如官员追求政绩、如官员害怕承担研究失败的责任,等等。对科学家来说,研究失败是很正常的,甚至从失败的研究中才能获得最宝贵的经验。然而,对政客来说,一项他主导的课题若是失败,他的政治生涯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思想下,行政官员怎么可能按科学规律办事?

第三、在行政指导下,发明创造者无法有真正的创新动力。创新者必须有压力,而这个压力一定是来自市场。一项技术、一个产品,只有消费者买单,才说明成功。而发明创造者为了令市场接受、为了赢过竞争对手,只能不断创新突破。但是,在行政指导下,只要政府认可,就可靠着行政手段推广 ,这种情况下,发明创造者的最重要因素就成了要搞定政府。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评测、对比,但是毕竟这是少数人的检验(何况还有种种腐败因素),与市场的检验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我们看到的事实就毫不奇怪:运10飞机不成功,是由于它只是实验室产品,既不符合国际航空业的标准,也不能令国内航空公司买单。同样,TD的命运也几乎已经注定。也许TD在一开始是个不错的方向,但它在那时肯定是不完善的。当政府介入后,TD的研究者们还会有强大的来自市场的动力去改进产品吗?他们只要搞定政府就万事大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TD手机还不如山寨机的原因!

创新一定是来自民间的,一定是由市场去检验的。你想想那些大名鼎鼎的品牌:IBM、微软、SUN、SONY、波音、Google......哪一个是靠政府扶植起来的?的确,他们与政府有合作,但是那是在他们在市场上成功之后。当然,政府也有扶植成功的大企业,但是那些企业都是在资源领域和资本领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定没有。(可能有人会说“中国航天”,关于这个说来话长了,另文讨论吧。)

多年的文化和体制决定了一切的现状。“官本位”的害处绝不仅仅是在行政领域,而是深入社会的骨髓,令聪明人无法将智慧用于正途,令科学和艺术停滞不前,令社会价值观念扭曲,令自由正义的精神沦丧。



2009年5月8日星期五

诺基亚N97上市在即,前景也许并不乐观

  诺基亚N97即将上市,时间据说将在今年6月。作为十年如一日的诺基亚忠实粉丝,手头的N95已经用了快两年,早就想换,却始终找不出合适的机型,这回终于有了候选对象。

  然而,N97号称诺基亚最强机,到底强在哪里,是否真的那么强?我倒是担心其前景并不乐观。根据网上流传的参数,N97的强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强项一:3.5寸触摸屏。实际上早在Nokia 5800上就已经有了3.2寸触摸屏,N97只是稍大了一点,想必也算不上什么过于突出的特性。本人用过5800,虽然同为触摸屏,使用体验却与iPhone相去甚远。而在N97上,仍然未使用多点触摸技术,仍然采用古老的滚动条进行屏幕滚动,这实在是令人失望。

  强项二:内置OVI软件商店。N97迟迟不上市,据说就是为了等待OVI软件商店就绪,诺基亚眼红iPhone Software Store的心情可见一斑。然而,在中国这个诺基亚最大的市场中,OVI恐怕还很难被广大使用者接受。一方面,OVI上的中文软件肯定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中国用户在使用免费破解软件方面的“习惯”恐怕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手机软件想要卖钱,恐怕还有漫长的道路。

  强项三:可侧滑的全键盘。全键盘对于西文输入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在中文输入方面的优势则没有那么明显。尤其是对那些烂熟于单手写短信的“拇指英雄”们,没准儿还会嫌全键盘碍手碍脚。同时,全键盘又增加了机身的厚度,手感观感上不免有所损失。

  强项难担其“强”,弱项又如何?

  弱项一:触摸屏不支持多点触摸。这点在“强项一”中已经提到。在多点触摸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未免有落伍之嫌。

  弱项二:处理器太慢,仅为434MHz的ARM 11,与N85相同。显然用户无法得到运转如飞的感受了。诺基亚没有采用更快的处理器,也许是基于成本、待机时间等方面的考虑,这又突出了诺基亚一向的软肋:电池待机时间太短。

  弱项三:摄像头仍为500万像素。诺基亚从N95开始支持500万像素,至今已有近3年时间,为何不能再上一层楼?虽然有人认为拍照功能为鸡肋,但是既然有了,为什么不做到最好?

  弱项四:价格太贵。据估计,N97的上市价格可能会在6000元以上,将居各种品牌强机价格之冠。三五年前,诺基亚的手机价格最贵,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那时诺记是最强技术的代表。如本人就曾于2005年以五千多元的价格买过一部6681。然而,N97在各方面指标都有落伍迹象时,仍然价格不弱于人,不得不令人怀疑其市场前景。

  诺基亚曾经是我心目中的“唯一真正的手机”。然而,近几年来它却愈显颓势,产品更新速度变慢,产品创新越来越少,技术领先也逐渐不保,反而为了市场占有率而不断推出杂七杂八的低端手机,实在令人惋惜。但是,环顾众多手机品牌,却难以发现下一个领头者。iPhone固然人气够旺,却更象一个能打电话的iPod,Apple在移动通讯方面仍然显得有些外行。

  未来10年,不知移动通讯又将谁主沉浮,不知手中的手机又将换用谁家?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用了才知道:TD-SCDMA够烂,国产3G没戏,中国移动要惨

  最近屡屡看到中国移动推出的“预存话费,1元买上网卡”的广告,经不住诱惑,终于跑去移动营业厅办手续。然而,与我的热情相比,营业厅的服务人员反而更显谨慎。

  门口的接待员听说我来办3G上网卡,并没有直接拿号,而是礼貌地说“先生,那边是3G体验区,您可以先去尝试一下网速,如果觉得可以的话,我再给您拿号。”我到体验区的一台10寸上网本上打开新浪网首页,看上去似乎速度还不错。于是我重新回到门口取号,接待小姐又礼貌地说“先生,办理这个套餐,最好您把电脑带来,我们为您安装好,以免万一您自己回去装不上”。本人是IT专业人士,自然有这个信心,告诉她不必,于是拿了号去服务台办手续。签约交款之后,客服小伙子拿来上网卡,一定要安装在他的电脑上替我试试,真是服务周到啊!然而,他在电脑上折腾得满头大汗,网卡竟然安装不上,似乎是与原来的某个另外版本的驱动程序有冲突。换了台电脑又折腾一番后,终于成功。

  此时我的耐心已经基本耗尽,只想尽快拿着东西离开。我一贯相信,能在市场上卖的主流品牌的电脑配件,一定能够在主流的电脑平台上正确运行。这个上网卡是中兴制造、移动主推,我的电脑是Thinkpad,那是没有道理用不了的。

  然而,回到公司后才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个上网卡一插入我的笔记本电脑的USB端口,Windows Explorer就要死掉,根本无法打开上网卡中自带的驱动程序。好不容易在Kill掉Explorer进程的情况下,在命令提示符下安装好驱动程序。然后,却发现根本无法连上网络。经过各种诊断、重装和试验后,终于找到一个办法:先启动上网卡程序、然后Kill掉Explorer、然后插入USB上网卡、然后再启动Explorer,只有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操作,才有可能成功!

  作为一个多年的金卡VIP客户,中国移动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向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信赖。然而,今天我终于发现难说了。作为一名IT专业人士,我可以找出这样的“办法”,让它勉强能用。如果是普通用户怎么办?难怪我刚到营业厅时,接待人员是那么谨慎!

  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选择移动的上网卡,而不是联通、电信呢?作为中国移动的十几年的“忠实”用户,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移动的TD-SCDMA,却没有去了解一下它到底好不好。于是打开Google,一番搜索后,我终于仰天长叹:TD-SCDMA不仅速度最慢,而且技术缺陷或局限也很多,由于建设TD网络的成本和难度要更大,其未来的覆盖率也不一定比WCDMA有优势。看来,选择TD是个错误。在随后两个多星期的使用中,我也发现在北京城区很多地方、尤其是室内,都无法保证TD连接。

  政府为了推动“国产”标准,要借助中国移动的市场优势,却将中国移动推到了尴尬的处境。TD真的是“自主知识产权”吗?搜索的结果是:非也。TD是西门子的技术,由于在欧洲市场失败,而转让到了中国。而事实上,华为这样的民族品牌在WCDMA领域反而拥有更广泛的专利。有的时候,“国产”成了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命题,而让我们忽略了真正的自身利益。强推一个落后的TD,貌似拥有了国产,实则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再如工信部为了强推WAPI,而禁止手机带有WIFI,则损害了无数消费者的利益。行政力量去干预市场、甚至干预科学,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这时我不禁要问:科技史上,有什么标准是由政府制定的吗?重复发明轮子是创新吗?

  同时我也不禁要想,掌握国家科技路线话语权的人,到底是谁?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

【转发】五四运动90周年:德先生赛先生依然年轻

  再过几天,中国的“五四”母亲生下来的小“德”(来源于希腊语的英语单词Democracy的音译“德莫克拉西”的第一个字,意译是“民主”)和小“赛”(英语单词Science“赛因斯”的音译,意译是“科学”)先生,就满90周岁了。按人的寿命论,虽然可以称他们为德老和赛老,但按其在人类历史上的生存时间论,他们并不老迈,依然年轻。

  1918年1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反对《新青年》的人,无非是因为我们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破坏旧艺术,破坏旧宗教,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这几条罪案我们直认不讳。但是只因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于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受孕,16个月怀胎,1919年5月4日,两位先生临盆,流血的是北京的青年学生。事情的起因是爱国,但矛头指的却是政府,因为北洋政府同意西方列强让战胜国中国接受战败国待遇——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爱国就要救亡,救亡就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个活儿,当然得麻烦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干。

  90年来,头断了不少,血流得更多,包括陈先生自己的头和自己的血,但德赛两位先生却有点像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黑先生”和“白先生”,形态若有若无,名声时好时坏。按照李泽厚先生的理解,五四运动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90年里,头30年是救亡;中间30年应该是启蒙,但结果是蒙昧,赛先生变成臭老九,德先生带上了红袖标;最近这30年,赛先生进了各级领导班子,德先生呢,终于成了“好东西”,写进了许多国策文件。

  原本以为在德赛两位先生没有真正存在和生活过的地方,青年应该是他们的天然近卫军。但让我困惑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渐有一些自封为“草根”、反智、爱国和民族主义者的青年,认为知识是扯淡,知识分子是狗屁,赛先生呢,自然是扯淡加狗屁;至于德先生,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卧底特工。

  同样是北大,同样是陈独秀先生当年为德赛二先生杜鹃啼血的地方,有人连篇累牍地写文章,谆谆教诲学生,要破除对民主的迷信。还有人不患中国没有德先生,患中国没有秦始皇,并为此很不高兴。此种奇谈怪论,居然获得某些年轻网民的狂热喝彩,让人担心——为他们的未来,也为国家的未来。

  任何东西,适量是药,过量是毒,科学与民主也不例外。不过,科学与民主在西方可能有过量的问题,但在中国显然不足。假如咱瘦骨嶙峋,就不要跟着胖人节食。我们民族远有秦祸旧伤,近有“文革”新痕,如今反被某些人看作伟大帝国的辉煌,看来,两千年专制老传统毒素,非90年五四新传统解毒剂可以彻底消解。对于数千年的老大帝国——中国来说,90岁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依然年轻。我们今天纪念“五四”,有一件一再被中断的事依然紧迫,那就是启蒙。

(转自中国青年报5月2日版)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

【转发】强文:你想保卫谁?

王小二从小就想参军,今天终于跟他爸说:我要参军保卫国家,如果美帝胆敢入侵……

“啪” 他爸一个耳光扇过来。“家人还保卫不了,保卫国家?你都跟我说说,美国人要抢你啥了?国家啥东西需要你保卫了?”

王小二: 保卫我们中华文化……  

爸: 美国让朝鲜人抹掉他们的历史了没?抹了也不会跟我们争长白山了!美国拆了靖国神社没?就是供奉杀了几十万美军的东条英机那个!美国逼阿富汗、伊拉克人改信基督了没?攻击美国的恐怖分子99%都是回教徒!

王小二: 没……

爸: 那你觉得美国人会咋样灭了我们的文化?焚书坑儒?还是破四旧?

王小二: 我要保卫咱的土地……

爸:嘿嘿,你先跟我说说,你哪来的土地了?连几十平的套间都买不起,就算买得起也是暂时的使用权,还土地?等你有了土地再去保护吧!

王小二: 美国想吞并我们……

爸: 你不是想出国吗?你的同学不是一大堆想出国吗?吞并了把出国也省了。

王小二: 那不一样,出国是为了将来回来建设家乡,如果我们5000年的中国没了,变成美国了,呜呜……

爸: 谁说中国有5000年的?咱以前最风光的时候叫汉、唐,“中国”也就叫了100年,两千年来最穷的100年,改了多少回名了:汉、唐、宋、明、清……再改一回又何妨?

王小二: 被美国吞并了,都是白人说了算,华人都成二等公民......

爸: 听说美国选总统都是一人一票。要合并了咱中国,十三亿华人对他两亿白人,最后选出来总统还不是咱华人!

王小二: 美国人来了,会颠覆我们人民政府。我要保卫人民政府!

爸:“啪”(又一个耳光)你究竟想保卫谁?税务局(收了我们那么多印花税还要搞半夜鸡叫)?财政部(钱都补贴到干部头上了,你得过一分钱吗)?证监会(制造了那么多泡沫到头来挤我们散户)?城管(管来管去管的都是我们没钱的人)?保监会(尽保的是外国人,监的是中国人)?教育部(到现在你上大学四年老子还欠别人三万元钱呢)?卫生部(难到你忘记你姥姥是没钱看病在家等死的吗)?药监局(连局长都是假的难怪到处都是假医生和假药)?劳动保障局(189元能保障一个人活吗)?公路局?房管局?规划局?法院?计生办?还是足协(不说了,再说更气人)?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历史与今天,现状与未来

  从一百多年前,中国的智者贤人就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企图找寻中国发展的道路。而今,中国经历了上百年内忧外患和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实验,结果如何?请问,我们找到中国的未来之路了吗?

  答案是: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荒谬年代已经不堪回首;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头20年中的经济高速增长曾经让我们信心百倍,今天,当不顾一切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代价浮出水面,让我们看到触目惊心的现实——公平正义缺失、权力践踏法治、官僚腐败恶政、经济结构畸形、利益集团纠结、贫富差距恶化、民众无从信仰、国民财富流失,谁能说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更何况,当我们翻开国家的《宪法》或者执政者的《党章》,我们会更加诧异地发现,那些文字与现实是多么的不同!当这些被公认为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根本章程都被践踏,竟然成为明目张胆的谎言、货真价实的“皇帝的新装”,这怎么可能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证明,我们已经失败于社会主义实验,没有更多机会去尝试什么其它新的制度,中国人民也无法继续承担这样实验的代价。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迷惘。皇帝打倒了、神仙不信了、伟人没有了、共产主义理想失败了。中国人还可以再用一百年的时间去找寻自己的道路吗?

  相信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对此痛心,难道还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承担磨难?

  其实,当我们无法从自身的传统中找到答案时,应当抬起头来,理智地看一看身边的世界。

  今天,你环顾四周,会发现你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西方世界创造出来的——经济秩序、生活方式和科技产品——也许只有美食和古董除外。我们早已欣然接受了来自西方的一切,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生活。

  这样并不奇怪。所谓西方与东方,不过是地球上的不同人群,殊途同归正是王道。纵观历史,不同文明的盛衰交替融合本来就是人类世界的永恒规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脚下的土地上还存在着齐楚燕韩赵魏秦,还曾经有过荆轲刺秦这样的壮烈故事,而今天哪里还有七国的疆界、哪里还有彼此之分别?这正说明:文明没有国界。

  文明的道路早已被西方人找到,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文明正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的启蒙始于1215年英国订立《大宪章》,而它的发展则借助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动乱,整个社会付出了巨大的探索成本,无数人(尽管他们与我们肤色不同)甚至付出了上断头台的代价。而在西方世界为争取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斗争的时候,中国人却安于传统农业社会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及根深蒂固的君权至上和中庸之道的价值观,中国落后的原因一目了然。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的确是人类来之不易的文明成果。

  然而,当代中国在政治文明之上筑起了高高的围墙。西方世界普遍认同的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在我们这里被描述成为自利和虚伪;已经在西方世界(甚至是全世界)普遍建立的多党制和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我们这里被描述为“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被贴上独特的标签:“中国特色”,并为此找出种种荒唐的借口,如“中国人素质不高”、“中国会乱会分裂”云云,似乎只有维持这高高的政治围墙,才是治理“素质不高”的中国人的唯一办法,才是让中国不分裂的唯一办法。

  为什么说这些理由是荒唐的?“人民素质说”的荒唐之处在于,它忽视了这样的规律:只有在民主的过程中,人民才会懂得民主,一个国家早晚要经历这个过程;如果民主要等人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实现,那么就永远也不会有民主。“国家动乱说”的荒唐之处在于:如果因为害怕国家会乱就施以暴政,这就如同因为意见多了不能统一就不让你讲话,或者因为车多了道路会堵就不让你开车一样,是以防止小恶的名义、制造了大恶,更何况这个小恶的逻辑还未必成立。

  要知道,何为自由,何为民主,何为共和,如何保障人民的权利,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这些问题的答案,早已不是所谓思想家的妄言、不是想象中的乌托邦。它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社会实践检验。在今天的地球上,总共192个国家(及地区)中有147个在实行民主制度,而所有32个发达国家全部都在实行民主制度。这难道不是最可宝贵的文明财富?有什么理由让中华民族置于其外?

  偏执意识形态已经误国长达半个世纪。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可能是什么思想家定义出来的、不可能是什么党派领导出来的、不可能是什么伟人指引出来的。它只能是被历史创造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我们若要不再经历西方世界曾经经历过的痛苦探索过程,唯有正确认识历史,放弃偏执错误的意识形态,认清这种意识形态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厘清这种意识形态灌输给中国民众的种种谎言。

  唯有谦逊面对全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并取来用之,才是发展的捷径,也是唯一能够成功的道路。



LX3记录:“梧桐”的阳光下的午餐

“梧桐”是一个格外有调调的饭馆。那天,我们坐在梧桐树下,在北京春日特有的和煦阳光中,美美地吃了这一顿午饭。

看看小三(LX3)记录下的诱人美食吧(照片未经任何后期处理):

最后借用葛优一句话吧:长得这么好看,吃了怪可惜的。。。



松下LX3与佳能G9的全面比较

LX3和G9两台机器都在手边,把玩了几天,对于二者的比较感受如下,写出来与各位TX分享:

一、画面质量:
1)画面细节与清晰度,G9胜过LX3(可能是因为G9的像素数更高);
2)高ISO画面质量,LX3胜过G9(可能是因为LX3的感光芯片更大),在ISO400时,LX3的画质仍然可以接受,而G9已经噪点非常明显;
3)白平衡,LX3稍有不准,在室内灯光下偏红;
4)亮度,LX3稍欠,在室内光线不足时往往要开大曝光一至三档方可。

二、操作性能:
相比较之下,LX3功能更全面,操作更方便,松下竟然有如此造诣,这也是之前没有想到的。如:
1)通过Q-Menu调整参数非常便捷;
2)场景模式很丰富、很实用,在特殊场景下(如烛光、星空、焰火、针孔等等)可以免去手调参数之麻烦;(有个有趣的功能:在“宝贝”模式下,只要输入小孩子的生日,就可以将孩子的年龄显示在照片上,非常适合给宝宝拍照);
3)图片在机器上可以做简单编辑,如旋转角度等;
4)iA模式很强大,自动识别风景、人像、夜景、微距;
5)独立弹出式闪光灯非常易于控制,而且闪光灯的高度更高,效果也相对更好;
6)自动/手动/微距开关设置在镜头左侧,随手切换,非常方便;
7)可以切换4:3/16:9/3:2的相片比例,这也是LX系列的独门密技;
8)虽然没有B门,但也拥有最长达60秒的曝光时间(G9只有15秒);
9)防抖模式、对焦模式的选择更加全面;
10)高速连拍可达6张/秒(虽然分辨率降低),闪光连拍也有3张/秒,堪比单反啊;
11)LX3的ISO支持3200,并可扩展到6400,而G9只能到1600。
当然,G9在某些方面也有优势,如:
1)G9手动对焦是转环,LX3是摇杆,当然是G9的更好用;
2)G9在显示照片时可以感受相机的位置而自动转换照片的角度,LX3只是在拍摄时感应,显示时不能变化;
3)G9在显示照片时,对照片的放大更加平滑,LX3只能按4倍、8倍、16倍放大三级显示。

三、拍摄感觉:
1)LX3的24mm广角很有魅力,可以比较轻易地拍出与众不同的好片,适合于拍风景人文;
2)G9的长焦胜于LX3,拍人像更有优势,在长焦端有更好的浅景深效果;
3)LX3的720p高清摄像画面清晰流畅,效果非常出色;
4)LX3的对焦速度似乎比G9更快一些,并且在暗光下更不易失焦;
5)LX3的16:9很有表现力,尤其是在广角下具有更宽的视野;
6)LX3的对比度补偿(在高亮场景下补偿暗处细节)效果更好;
7)在暗处拍片时,LX3明显强于G9(光圈更大、噪点控制更好);G9这方面的表现是最令人失望的地方,光线稍暗就难以拍好,要么曝光时间太长难免抖动,要么高ISO带来大量噪点。
8)如果要想在拍人像中追求浅景深效果,对LX3一定会失望的,虽然它的光圈更大,但是由于长焦不够,这种效果很难体现。对于LX3来说,拍人像“大头照”似乎远不如来个全景构图更加有效。

四、总结
1)LX3更适合于相对专业的人士,它的大光圈和广角可以发挥出一般DC不具有的强大表现力;
2)G9更适合于追求综合性能的一般用户,它能满足绝大多数场合的要求。

五、假如......
1)LX3假如能够在长焦端更大一些,将堪称完美DC。
2)G9如果能够拥有2.0的光圈和28mm的广角(哪怕到不了LX3的24mm),也将堪称完美。

六、遗憾
我有一台2004年买的G6使用多年,2.0的光圈、35-140mm焦段、可翻转的液晶屏、高达1400mAH的电池容量(每天数百张照片、可以数天不用充电)、机顶有背景灯小屏、700万像素、超微距、画质不输于今天的大多数DC、质量出色皮实耐用......,实在是称得上那个时代的完美之作。可惜的是,佳能G系列的光辉没有继续发扬光大,从G7开始这些优秀的传统都不见了,唉!



北京私车限行:恶法只能带来恶果

  限行,虽然还不是法律,甚至于从法理上说是违法的,但是政府以“法规”的形式宣布执行,我等P民也只好认为它也算“法”。

  但是,它是一个恶法,绝非一个良法。

  良法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共识。例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类认识,是即使杀人犯和欠债人也都认同。再如“驾车不得闯红灯”,即使对于闯了红灯且受到处罚的司机,他也不会认为这条法规有任何不妥。一部法律有了社会共识,违法者非但要受到法律制裁,也会受到他人的谴责和自己良心的不安。

  而恶法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分裂。恶法一但颁布,社会即根据其所处利益而分裂成两部分。实行此恶法,必有一部分人不满意,然而取消此恶法,则有另一部分人不满,总之无论如何无法“和谐”,这便是恶法特有的尴尬。例如限行,无车族百分之八十赞同,有车族百分之八十反对,这种共识无法达成。这种情况下,违反限行规定的人,非但没有违法的不安,而且有受害者的心理。社会阶层分裂,矛盾由此而生,这难道是高层所愿?

  恶法必然造成恶果。最大的恶果是法律的威严丧失殆尽。人们对法律本应有敬畏之心,而这种敬畏来源于法律的公正。一旦法律的合理性令人质疑,且质疑者众(北京车主多达百万),人们在违法的时候,反而会有理所当然之感。人们会想,限行日开车上路,只要想办法绕过警察就是了,即使被罚,也要算算和打车的成本相比哪个合算。法律的威严还抵不上路费,这对社会法治观念是多么大的破坏?

  恶法的另一个例子是新劳动合同法。它与限行规定的共同点有三:1)虽然为了良好的目的,却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而非在充分考虑各方平衡的原则下的精心制度设计;2)都是站在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的立场上,侵犯另一部分人的合法利益,最终造成社会分裂;3)最终都将损害法律的威严,在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落得有其名而无其实,要么改弦更张,要么草草收场。

  北京的交通管理够折腾的了。想想当年的个性化号牌、公交车排队进站,在那些“改革试验”中所暴露出来的,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可是决策者在事先都不能充分估计到,可见决策者的水平多么有限!而今,车辆限行是一个关系到百万市民生活的大事,须知私车早已成为市民生活的必需品,而北京的公共交通还远远未达到完善的水平,这种情况下轻率将这种措施常规化,不仅对社会效率和经济活动是损害,而且破坏了民众对法治的尊重、对和谐的认同,这样的责任将由谁来承担?



计划生育再不改,要祸国殃民

  只生一个、控制人口,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产出匮乏的年代做出的决策。这个政策也许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意义,但远远不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的方法。

  众所周知,适当的人口增长,是维护社会活力、维系传统的社会关系、保持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从统计学计算上来说,并不能保持这种适当的人口增长。它的长期结果就是,每2个人只有1个后代,从而在长期(第一代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开始死亡时开始)导致人口下降。从1979年开始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而当时育龄人口的年龄平均为25岁算起、假设人均寿命85岁,到2039年,中国的人口就会开始下降,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失衡和动荡。然而,远在2039年之前,就会产生社会老龄化的后果——1口人养活2口人(他/她的父母)、甚至1口人养活6口人(他/她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让我们做一个理想情况的假设:一对在1954年出生的夫妻,在1978年生下他们的儿子,而这位儿子在2003年和同岁的夫人生下孙子。到了2038年,这位35岁的孙子将要照料和供养他的60岁的双亲,以及84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时,他的夫人也要照料和供养那边的6口长辈!同时,他们还要供养自己的子女,也就是2口人供养13口人!到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家庭、伦理、保障体系都必将崩溃。

  由这个简单的计算可以得知,“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万万不能持久的,因为只要持续到第3代人,就会导致社会的崩溃。充其量,它只是数十年前经济困难时期的缓兵之计。  那么,能不能等到2028年(即第三代的育龄时期),再取消“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呢?显然是不行的!到了那个时候,社会老龄化已然形成,人口供养结构已然恶化。即使那时取消“只生一个”的政策,也要再经历三代人(半个世纪)才能够回复正常的社会结构,而可以想象,这个过程将多么痛苦。最现实和有远见的策略,是从第二代人的育龄时期(也就是2003年)取消“只生一个”的政策,才能保证数十年后拥有一个美好和谐和社会。

  当然,由于种种例外的原因,实际的情况可能要比上面假设的要稍好一些。所谓例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目前仍然存在合法或不合法的生育多胎的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老龄化的程度。二,社会平均生育年龄在提高,出现一口人供养多口人的时间也会推迟。然而,这只是延缓而矣,老龄化和社会结构失衡的趋势并不能改变。

  上面只是谈到由于“只生一个”而带来的人口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孩子,将没有兄弟姐妹、甚至没有叔伯姑姨的观念。由于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受到过份的关注的娇宠,而产生人格性格上的扭曲。由于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在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下,性别选择就势所难免,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衡,这同样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少数不幸的家庭,还会出现成年子女意外身故、老年双亲无人照顾的凄惨局面。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和兄弟姐妹们玩耍的快乐吧。难道现在的孩子就注定要孤零零地一个人成长?

  到底我们为什么要付出如此沉重的社会代价?从“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中,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历史永远无法推演。然而,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尝试进行论证。历史证明,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使人口增长的同时,带来社会的繁荣。第一、科技的发展一直在提高人类生存的能力。如果今天仍然使用100年前的农业技术,即使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也仍然无法为所有人口提供必要的粮食。然而,农业科学的发展使得各种农产品的产量远远超过从前,从而充分地满足了新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而且使人们比以前吃得更好。第二、人口增长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增长、是社会有效需求和供给双方面的同时增长。换句话说,新增加的人口将创造更多的物质和价值,不但满足甚至超越需求的增长,更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基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只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才具有实际意义的命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的发掘程度、再生能力和使用效率都在不断提高,矛盾也在不断得到解决,这是历史和自然的规律。简单地通过控制人口来解决这个问题,犹如计划经济时代要通过物品配给解决市场流通中的矛盾,是不可行的。可能有的人会说,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无节制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地球不可承受之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清楚,这首先并不是通过控制人口来解决,而是要通过改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来解决。其次,我们要知道,即使要控制全球人口,仅仅靠中国的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全世界的共同行动,现今在自己的国家盲目采取这样的作法,如同对中华民族的不负责任。第三,我们更要相信后代的智慧,当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帮助他们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越俎代庖。

  今天的社会已经非1979年时可比。今天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将具有基本的教育保障。而在城市出生的孩子,更将受到良好而全面的教育。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不但已经不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额外的负担,反而是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未来的生力军。应当说,“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诚然,人口控制是长期国策,但是适当的调整也在所必行。将“只生一个”变成“允许两个、限制多个”,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人们根据自已的经济情况自由选择,将更加具备现实和积极的意义。人口政策是长远大计,不可能立竿见影,也正是因此,才要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否则危害无法挽回。现在已经到了重新审视和调整“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了。